广告

沙沟老行当:柴行

2012-12-05 13:29:15
来源:沙沟主题站    作者:石梁芦苇-颜国强
点击:
导读:笔者最近读了杨其民先生的《买卖中间商“牙人”、“牙行”的历史演变》一文颇有启发。
笔者最近读了杨其民先生的《买卖中间商“牙人”、“牙行”的历史演变》一文颇有启发。作者在明晋藩所刻《宝贤堂集古法贴》的封面硬壳中,发现一张嘉靖35年总督漕运兼凤阳等处地方巡抚署发给盐城县(今属兴化市)沙沟镇柴行的牙贴。领帖单位是:盐城沙沟镇柴行牙人宋储。原帖文字如下:嘉靖三十五年盐城县沙沟柴行。左帖下沙沟柴行牙人宋储收执准此。落款是:嘉靖叁拾伍年捌月拾柒日司吏丁嘉会。按当时制度,牙帖5年一换,旧帖上缴存档,一定时间销毁或作废纸处理。帖纸又非艺术品有收藏价值,历经四百余年,发现这张珍贵的牙帖实属不易。

  牙人,是旧时代的买卖中间人,又称经纪人。牙行是牙人的经纪场所,牙行必须领到官颁的牙帖,才能算合法经营。柴行是牙行中的一种。沙沟地处里下河水乡腹部,柴行的“柴”并非是山柴,而是芦柴。柴行业主靠一间房,一杆秤,一把算盘的家当就能开行做交易,交易的成功取决于行主的一张嘴为买卖双方说合,说合成功则赚取一定比例的行佣。

  沙沟镇解放前一直隶属盐城管辖,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的盐渎遍地皆为煮盐亭场。《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四》中载:“淮安府盐城县,邑地:县以煮盐为业,不耕种而富饶。沙沟镇在县西百四十里……商民辏集。盐城以盐名县,是淮盐集散地,淮盐行于六省。长芦盐多晒盐,川盐多以煤和天然气煮井盐,滇盐烧树柴,淮盐烧荡草芦柴。沙沟镇四周多河泊、滩地,盛产芦柴荡草,为煮盐必需资料。沙沟镇又居水路中心,交通便利。沙沟柴行,掌握着柴草征集、储藏、估价、运输、买卖中介等多种职能和一条龙服务,于明代淮盐生产起着重要作用。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说“盐的贵贱视乎薪价”。可见当时柴草的价格能左右盐价的上涨与下浮,由此看来,柴行的中介作用是非同一般的。

  旧时的古镇沙沟方圆几十里均为湖荡,湖荡盛产芦柴。柴行都集中在沙沟的西南角。这里临水而滨,水面宽阔交通十分便利,是芦柴集散销售的天然场所。柴行的出现时间可上溯到明代以前,由于柴行在沙沟镇经营时间之长,以至于后来人们把南夹河以西,石梁溪以南的这段地方就叫做“柴行”。把南夹河上那座东西向的曲桥叫作“柴行桥”。如今,年纪大的人仍习惯称这地段为柴行。柴行又被称为“孝子团”,称其名是因为旧时柴行内的居户中出了许多孝子,他们或侍奉公婆,或孝敬父母,有的还被树碑立坊流芳百世。

  自盐城海岸线逐渐东移后,盐城产盐量逐年减少,沙沟柴行的柴草也不再为淮盐烧制提供燃料。而是以中介民用燃料和芦苇编织品用柴为主。

  旧时水乡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均靠用土灶烧饭,而烧饭的燃料只有芦草。其它诸如浴室开汤、茶食店、饭店乃至各行各业的取火加热的燃料都靠烧草。质量较好的芦柴称为“用柴”,用来做芦篚打芦帘。次些的柴草和下脚草则直接用来作燃料。柴行老板根据用户的需求分别中介。

  民国时期后,柴行的业主们纷纷转行,各自有自已的主业,开柴行则作为副业垫闲。草农装来一船草,船停在河边,老板和草农谈好价格后去联系客户,和客户商定后,再找扛草工将柴草送到指定地点,付给扛草工力资,扣除力资和行佣后将草钱先垫给草农,然后择日再去和客户算帐收款。

  柴行衍生出扛草工的行当。柴草水路运输上卸船、码草堆这些活全由扛草工担当。镇上用户买柴草,则由扛草工送货上门。过去的扛草工全是穷得叮当响的汉子,他们凭力气吃饭,所用工具很简陋,腰间一根麻绳即当腰带又可捆草。一块顶头布既当帽子用又当可擦汗布。他们从早上起就在柴行附近转悠,有草就扛,没草就帮助行主打杂。柴行的业主有送柴草的交易,喊到他们,他们解下麻绳将几个柴草捆牢,然后用顶头布将头裹实,弯下腰用头顶着柴草上的麻绳慢慢站起,双手反扣借住背力猫着腰一步一步前行,扛草工中途不得休息,必须一口气将草顶着送到指定地点,待扛草完毕后向行主领取力资。

  旧时柴行里草堆连草堆,草船接草船,干燥的天气里稍有不慎常引起火灾。于是人们在柴行东侧的夹河边建了“火星庙”,火星庙里供奉火星菩萨,居住在柴行内的百姓常来庙内烧香敬神,祈求火星菩萨显灵降火魔,保佑柴行太平无灾。

标签: 沙沟 老行当
分享到:
[责任编辑:小辉]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