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三绝怪才郑板桥

2012-12-05 23:22:44
来源:中国泰州
点击:
导读:  兴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清代的郑板桥。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出生于公元1693年,即清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其貌不扬,人生坎坷的一个小人物,一个七品...

三绝怪才郑板桥
郑板桥塑像。现藏于兴化博物馆。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一、情感人生

   郑板桥出生于兴化城内的汪头。出生后父亲给他取名燮,字克柔,大约是希望他一生能和和顺顺的意思。板桥的家庭是书香世家,曾祖新万是庠生,祖父清之做儒官,父亲立本是廪生。庠生和廪生其实就是常说的秀才,唯一的区别就是廪生还可以领取一点生活补贴,但不足以养家糊口。到了板桥父亲的时候,家道已经日渐衰落,但靠父亲教书所得收入,生活还能够维持,与普通农家比,当可归入小康一类。按说,郑板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命运偏偏与他作对,到了三岁那年,板桥的母亲汪氏夫人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板桥《七歌》有云: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幕。母亲的去世,给板桥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小康之家也由此陷入困顿之中。

   板桥母亲去世以后,立庵先生又续娶了郝氏。郝氏也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板桥,给他洗衣、喂饭,就是回娘家省亲也要带着他,但继母进入郑家仅十年便也去世。人生遭遇两次丧母之痛,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真正给板桥爱抚最多的不是板桥的亲生母亲,也不是继母郝氏,却是他的乳母费氏。

   费氏乃是板桥祖母的侍婢,郑家这时因家道中落,已养不起仆人,费氏感主人之恩,依然到郑家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每日清晨,总是先背着小板桥出门,穿过一条大约两百步长的竹巷,到街上花上一文钱买个烧饼给板桥吃,之后再忙家务。偶尔有一点好吃的,也总是先让板桥吃,然后才轮到自己的孩子。后来,她自己儿子当上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从板桥幼年起,费氏和板桥一起生活了三十四年,七十六岁去世。对于乳母费氏的抚育之恩,板桥终身难忘,中了进士以后,板桥抚今追昔,不仅生起了对乳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随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板桥对乳母的敬重和深情由此可知。

   板桥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同情弱小的种子;板桥又是幸运的,他在失去一份母爱以后,又得到了另外二份伟大的母爱,这博大无私的母爱,对板桥幼年的成长,对板桥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康熙五十四年,板桥23岁的时候,娶妻徐氏,结婚成家。板桥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独自直面社会的风浪了。

   生活的困窘,没有了新婚燕尔的甜蜜,有的是患难与共的真情。徐氏从结婚到雍正九年——板桥中举的前一年去世,陪伴板桥凡一十六年。这是板桥一生中最穷愁潦倒的时期。先是真州(今仪征)“傍人门户度春秋”的四年教书生活,继而是“落拓扬州一敝裘”的十年卖画生涯。教书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卖画又因名微声低,卖不上好价钱。到了三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愈发窘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灶房里连烧饭用的柴火都没有了,讨债的人却围上门来,把破旧的屋门敲得山响。他的子女经常缺吃少穿,难得温饱。有时为了省吃一顿早饭,居然对孩子“诱以贪眠罢早起”。为了生活,他鼓足勇气出门去向朋友借,半道上就泄了气,见面好不容易说出了口,却又碰了钉子,忍气吞声回到家又不好意思告诉妻子。善解人意的妻子看出原委后,不仅不怪罪丈夫,反而温言相劝,慨然把自己的首饰和旧衣拿出去典当,买回些果饼“分饷诸儿饥”。也许是连活下去都变得艰难的日子,使板桥失却了生活的诗意和对美的发现和注意,板桥诗中很少有关徐氏容貌和二人夫妻感情的文字,但我们从他对这段生活的蘸满血泪的真切描写中,仍能感受到夫妻之间那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以致于板桥在得知中举后这样写道: 

  “忽闻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何处宁亲惟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得南闱捷音》)”

   多年的奔波劳累,相濡以沫,终于等到了功成名就这一天,却已妻亡子夭,即使金榜题名,又有什么意思呢?板桥心中多年的郁积第一次释放出来,欢喜乎?悲凉乎?歉疚乎?思念乎?也许兼而有之吧。

   徐氏夫人死后,板桥续娶了郭氏夫人。从板桥写给堂弟郑墨的信来看,续娶郭氏似乎想要儿子的成分多一些,感情却是很淡漠的。

   婚姻有时要讲一个“缘”字,“有缘千里来相会”,确实如此。记得唐朝诗人崔护有一次野外踏春,走过一个村子时,无意间看到一家院子里种着几棵桃树,桃花开得正艳,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依门而立,当少女发现有人在看她时,害羞地躲进了屋内。诗人看得傻了,长时间难以忘怀,等到第二年中举后再次来到那里时,这户人家已经搬走了,少女也不知去向。诗人追悔莫及,感慨之余,写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段美好的姻缘终于没有作成。想不到若干年后,同样的故事竟然在板桥身上重演,并且变成了现实。乾隆十二年板桥在济南试院闲暇无事时,曾高兴地写下一篇《偶记》,记述了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围墙竹树之间。叩门径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词也。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告曰:“板桥即我也。”媪大喜,走相呼曰:“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馁甚,媪具食。食罢,其女艳装出,再拜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板桥许诺。……问其姓,姓饶。问其年,十七岁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又曰:“闻君失偶,何不纳此女为箕帚妾,亦不恶,且又慕君。”板桥曰:“仆寒士,何能得此丽人。”媪曰:“不求多金,但足养老妇人者可矣。”板桥许诺曰:“今年乙卯,来年丙辰计偕,后年丁巳,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妇,能待我乎?”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明年,板桥成进士,留京师。饶氏益贫,……有富贵者,发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动。女曰:“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待之。”(按:一说饶氏为北京人。)

   有饶姑娘的忠贞不二,再加上后来程羽宸的义气相助,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我们在赞叹饶氏的坚贞和程羽宸的侠义的同时,不能不为板桥先生感到幸运和高兴。

三绝怪才郑板桥
郑板桥故居。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有了饶氏相伴,再加上中进士后生活的明显改善,板桥度过了一段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饶氏天真活泼、俏皮艳丽的身影从此也不断闪现在板桥诗中,如:“小妇窃窥廊,红裙扬疏篱。黄精煨正熟,长跪奉进之”(《赠梁魏金国手》);“小妇便为客,红袖对金尊”(《雨中》),《细君》中的描写则更为生动:

  为折桃花屋角枝,红裙飘惹绿杨丝。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

  真个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如果崔护还在世间,恐怕要妒火三丈,大叫上天不公了。

  乾隆九年,板桥五十二岁的时候,饶氏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对于曾经有过殇子之痛的板桥来说,显然又是一个极大的安慰。板桥给这个儿子取名麟儿,对他珍爱有加,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麟儿体质不好,又有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就让带回老家兴化抚养。板桥在山东做官期间,经常写信回家,除了关心他的饥饱寒暖之外,更关心的是对他的教育。他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写道: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需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又写道: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郑板桥爱子而不溺子,教子而先教做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为官和为人。

  今天的生活已远不是板桥时代所能比的了,小孩子们也过上了比麟儿富足得多的日子,然而,骄奢放纵、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的思想不也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吗?板桥先生的教子之道,值得引起当今父母们的深思。

  生活在给予板桥些许慰籍以后,又总是在他心中划下深深的伤痕。郑板桥在经历了中年丧父、丧妻、丧子的人生伤痛之后,麟儿的夭亡,又让他品尝了老年丧子的人生大痛。想当年他心爱的儿子犉儿夭折的时候,他曾以凄婉哀绝的笔触写下了《哭犉儿五首》:

  “天荒食粥竟为长,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其一)”
  “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荒途野鬼诛求惯,为诉家贫楮镪难。(其三)”

  这一次,除去摧肝折胆的伤痛之外,板桥又能写些什么呢?

  悲哉,板桥!

  痛哉,板桥!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