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三绝怪才郑板桥

2012-12-05 23:22:44
来源:中国泰州
点击:
导读:  兴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清代的郑板桥。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出生于公元1693年,即清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其貌不扬,人生坎坷的一个小人物,一个七品...
 

 

兰  竹

  最后说一下板桥的诗。

  板桥诗歌,传承的是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诗风的形成,一方面是受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历史上现实主义诗人影响的结果,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出身使他亲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对下层劳动人民有更深的了解,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这在他的诗中有明显表现,也是有别于一般封建文人、官僚的可贵之处。

  板桥诗颇多苦难之词。在他的诗里,有许多同情民间疾苦、暴露封建社会黑暗的篇什。《悍吏》、《私刑恶》、《逃荒行》、《思归行》、《还家行》、《孤儿行》等诗直接描写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读之凄切动人,颇有杜甫《三吏》、《三别》的遗风。板桥在许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如著名的画竹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竹枝词》)

  情之真之切,令人怦然心动。

  板桥还写了不少吊古伤怀的诗。《历览三首》、《钜鹿之战》、《念奴娇·金陵怀古》、《咏史》等诗,在对历史的冷静观照中,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反映出自己对现实、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和独到见解。如《历览三首》(其三):

  “历览前朝史笔殊,英才多少受怨诬!一人著述千人改,百日辛勤一日涂。忌讳本来无笔削,乞求何得有褒诛?唯余适口文堪读,惆怅新添者也乎。”

  这显然是针对清朝正在发生着的“文字狱”,讽喻的意味是很明显的,“惆怅新添者也乎”,诗人激愤难抑、欲言又止的情态跃然纸上。

  板桥诗中有不少描画自然的诗,写得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潍县竹枝词》、《喜雨》、《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满江红·思家》、《渔父·本意》等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流水潺潺,绿树重重,青山隐隐,在若隐若现中,一座茅屋静卧在那里,不时传出几声鸡鸣,几声狗吠,也许还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真是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虽然看不见茅屋的主人,但其“仙风道骨”是可以想见得到的。诗人身居官场之中,却写出这么恬淡透明的山水田园诗来,情感的取向是非常明显的。

  板桥在对山水自然的勾画中,构筑起的是一个精神的“世外桃源”。诗人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流连忘返,在讴歌自然中寻求苦难的解脱,栖息受伤的灵魂。

  总之,板桥的诗歌,取道性情,有感而发,朴素平实,言之有物,清新流畅,意境深远。他讨厌拾古人之余唾,力主直抒血性为文章,笔墨之外有主张,不做奴才文章,只做主子文章。对于当时死气沉闷的诗坛来说,恰似吹进一股清新之风。有人评价板桥的诗歌,说是“空山雨雪,高人独立,秋林烟散,石骨自青,差足肖之”(郑方坤《郑燮小传》),是对板桥诗歌的生动注脚。

  郑板桥的艺术作品往往是诗、书、画的综合体,有非凡的功力。后人称道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高宗霍《书林藻鉴·松轩随笔》)这可称为板桥的知音。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七十三岁的板桥老人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在客中,他画竹并题诗: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脏私遍鲁东。”

  诗中蕴涵着他深沉的人生感慨。在诗的后面,他还特地写上:“板桥老人郑燮自赞又自嘲也。”就在这年冬天,板桥在贫困中溘然长逝,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板桥去了,但他风骨长存,价值永在!

  时至今日,板桥早已成为泰州人民的骄傲。人们建起郑板桥纪念馆来纪念他,举办板桥艺术节来宣传他,保护和修缮板桥故居,让他的英灵永远栖息在家乡的土地上。他的价值,随着岁月的磨砺,正日益放射出奇异的神采。

  伟哉,板桥!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