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旧时兴化城三班大会的概况

2012-12-05 22:39:55
来源:兴化众声    作者:陈陈
点击:
导读: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起,兴化县府为顺应民间对水文化和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拜与信仰,同时为推进地方商贸业的繁荣、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将民间自发而松散的小型庙会予以融合,规定每年一度以商贸界(同业公所)为主体。


  晚上则改为五把琉璃(后又改为玻璃)大伞。琉璃伞为六角立体形状,六个组合灯箱内可点燃六支蜡烛照明,十分好看。伞后为十多人组成的“銮驾”。文武执事均用鼎铜锡打制,其刀、枪、剑、戟十八般武器和飞禽走兽金瓜形杖头惟妙惟肖,十几面百脚幡彩色龙凤旗迎风招展,好不威武。“銮驾”身后紧跟有头套面具,身着兰色“Y”字领滚边褂子、兰灯笼脚裤子,腰束红色飘带、手执长柄大荷叶和身着红色“Y”字领滚边褂子、红灯笼脚裤子,腰束兰色腰带,手捧内藏一只半遮半掩的“三脚蟾蜍”果盒,边走边扭的“和合二圣”。有“二十四孝”。二十四个老子,按顺序排列为:“孝感动天”的舜帝、“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啮齿痛心”的孔子学生曾参、“单衣顺母”的孔子学生闵子骞、“为亲负米”的孔子学生子路、“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郭巨埋儿”的郭巨、“涌泉跃鲤”庞氏、“拾椹供亲”的蔡顺、“刻木事亲”的丁兰、“怀桔遗亲”的陆绩、“行佣供母”的江革、“扇枕温衾”的黄香、“闻雷泣墓”的王裒、“恣蚊饱血”的吴猛、“卧冰求鲤”的王祥、“扼虎救亲”的杨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尝粪忧亲”的庾黔娄、“乳姑不怠”的唐夫人、“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亲涤溺器”的黄庭坚。二十四个孝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装束打扮亦不相同,令人叫绝。此外还有“刘海戏金蟾”、“济公活佛”、“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张仙送子”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出现在迎会队伍之中。最为精彩的为高跷长阵。八个不同体态特征的汉子,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兰彩娥”、“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汉锺离”、“何仙姑”、“张果老”八个仙人,其人物造型皆与传统图画中的八仙一模一样,叫人称奇。他们一个个腿绑长短不等的高跷(最高的六到七尺,最矮的四尺有余)。每副高跷都有两个护卫,上下拱桥、过城门瓮、牌坊都由护卫人员托着或抬着过去。京广绸缎行业的“增福会”除了銮驾仪仗外,还有由四人抬着、风车式内坐六名儿童,不停地上下翻转的“秋千”。竹业“庆福会”和柴草业“接福会”的大伞为“竹子伞”(一人撑着,另一人托着行走)。除了十班大会组成的出会仪仗外,各城门还有“内班会”。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小商小贩、闲杂人员等。他们有的扮演丫叉小鬼、有的装扮文武判官、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拉弹拨、有的杠伞打旗、有的饰衙役、有的做犯人、有的当轿夫、有的作“马弁”,掺和在各会里“跑龙套”。待十班大会游行队伍陆续走过,最后为“都天大帝”菩萨驾出巡。“都天大帝”菩萨驾仿照帝王出巡圣驾:四面仓锣、四面黄旗、一把巨型遮阳黄罗盖伞、銮驾仪仗、宫灯、薰香炉香案和上书《睢阳太守》、《开元进士》、《御史中丞》、《都天大帝》、《江淮保障》、《代天巡狩》以及《肃静》、《回避》等字样的木牌、亮牌。其后为八人抬着的都天大帝入座的神轿。轿后为几十名来自本城“天妃宫”、“东岳庙”、“华神庙”、“开元观”、“关帝庙”、“龙王庙”等道观,身着各种鸟兽花卉图案彩色道袍、各执唢呐、笙、箫、笛、管、琵琶、三弦、镗锣、点鼓(怀鼓)、大扯钵道士组成的乐队。他们边走,边轮番演奏唐宋时代的道教古乐《浪淘沙》、《采莲子》、《清平乐》、《醉太平》、《虞美人》、《一剪梅》以及南昆乐曲《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回营打围》、《雨打芭蕉》等。此外还吹奏一些苏北及里下河一带流行的《下盘旗》、《芦江怨》等美妙动听、令人神怡、如入仙境一般的民间小调。会的尾声为一群“磕拜香”的人。他们每人备有一张用红布包裹着的小板凳,板凳上绑着小型香炉烛台,膝腿盖上绑着干粽箬和红布(当护膝用)身背包袱、雨伞。逢桥、逢巷、逢寺庙庵堂、祭坛都要下拜磕头。整个大会从头至尾长约两华里。将它说成是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的流动大舞台,实不为之过分。

标签: 旧时 兴化 三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陈陈]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