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苏中公学在兴化的办学经历

2012-12-06 02:12:07
来源:兴化众声
点击:
导读:苏中公学遗址。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苏中公学旧址位于原沙沟镇三元宫,现沙沟镇后大街虹桥巷2号。1945年8月23日苏中公学迁至沙沟镇,至11月1日该处一直作为苏中军区培养军队和地方干部的苏中公学校部所在地...

苏中公学在兴化的办学经历
苏中公学遗址。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苏中公学旧址位于原沙沟镇三元宫,现沙沟镇后大街虹桥巷2号。1945年8月23日苏中公学迁至沙沟镇,至11月1日该处一直作为苏中军区培养军队和地方干部的苏中公学校部所在地。

  1944年2月10日,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救国人才,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作出决定,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新四军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新四军1师1旅副旅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校委会书记,夏征农任教育长。

  1944年4月,苏中公学在《苏中报》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简章上明确: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招收初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入学。学校设有政治、文化、军事、财政、民主等专业,学制半年。军事系只要求初中毕业,其它系需要高中毕业。这条消息使大批的热血青年大为动心,纷纷决定报考相关专业。

  1944年5月初,从苏中各地区分批来到苏公的学员,先后到达宝应县东北地区的曹甸安丰一带,苏中公学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各分区、县选送的干部;二是通过招生简章向社会上招收的学生;三是沦陷区地下党组织输送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其中也有地方党政干部、地下党员和一部分小学教师。学生中以苏南来的初中生为最多。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只考政治和语文,政治题目考的是民主集中制、三三制、中国革命动力、鸦片战争等基本知识,语文题目考的是《敌后青年之路》。

  1944年6月1日晚,在校部驻地金吾庄的一个广场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学员毕业和苏中公学第一期开学的大会。粟裕、管文蔚、夏征农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并作重要讲话。学员编为6个队,每队设3个区队9个班,每班10至12人。队长、指导员、区队长为抗大九分校调来的。学校给学员们发了军装,每班发了两支步枪和手榴弹等武器作为自卫,经过大约两周的队列和军人举止和礼节等训练后,就转入政治教育。

  1945年2月22日,沙沟第一次解放,沙沟特别市委、市政府随之成立,沙沟镇职工会、农抗会、教抗会、儿童团、民兵武工队等也相继成立,抗日救国的各项活动在这个苏北水乡小镇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于沙沟的地理位置特殊且易攻难守,在这期间,日寇勾结各种反共势力多次对沙沟进行报复性的偷袭和扫荡,所以经常出现我退敌占,敌逃我进的状况,群众称之谓“拉大锯”。加之沙沟镇是个阶级成份错综复杂的商业重镇,部分民众对我党我军的抗日政策还存在着忧虑和不理解的现象,新生的抗日民主政府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果断命令苏中公学迁驻沙沟,肩负宣传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神圣使命。

  8月中旬,夏征农同志接任苏中公学校长,一千多名学员在他率领下,于8月23日由水路到达沙沟,苏中公学的到来,受到了沙沟各阶层人民的欢迎,他们亲切地称苏中公学叫“苏公”。苏中公学的领导机关设在镇东的古庙三元宫内,学员们则按分队编制分散居住在三元宫周围的居民家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