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作家顾坚:《元红》让我从商海中跃上文坛

2012-12-06 23:40:05
来源:新浪读书
点击:
导读:2005年9月,扬州作家顾坚(blog)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元红》面世,很快风靡全国,受到众多读者热捧,前后累计发行量超30万册。

  新浪读书:《青果》还贯穿了一条线,那就是考学,从金龙落榜出走,到他给朱琴补习,最终朱琴考上卫校,最后说到金龙的难友沈华兵也考上了大学,大学——真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终极梦想吗?您对当今年轻人择业就业有何见解?

  顾坚:是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农村青年要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取得较高的人生平台,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考上了大家就是脱胎换骨,就是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灰姑娘蜕变成白雪公主,农村人有个好形容,叫是“糠坛子跳进了米坛子”。可以说上大学是当时年轻人的终极梦想。而当今,年轻人的择业取向变得丰富多彩了,不管上不上大学,只要自己肯学习,爱揣摩,脚踏实地,勤勉地去劳动,都能实现富裕和人生的光荣。人的职业可以是一辈子单一始终,也可以改变多次,但对每次职业的态度都应该是认真的。尊重职业操守的人反映着思想的成熟和理性。每个人在当下的职业中都应该成为这一行当的“专家”。专注投入的工作和劳动让人充实,有幸福感,有成就感。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敬业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劳动光荣!劳动者万岁!

  新浪读书:少女朱琴——她的出现,篇幅不多,想必也不是重点要表述的对象,可她却在金龙的帮助下,考上了卫校,而身为家教的金龙,却高考落榜,这样写的用意?亦或续写了金龙的高考梦?

  顾坚:高考落榜生金龙帮助“问题少女”朱琴摆脱学习窘境,顺利考取卫校,这件事其实意味深长。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态度是有很多问题的,极端的应试教育,千篇一律的填鸭式灌输,使因材施教成为不可能,抹杀了学生宝贵的个性特质。金龙和朱琴的成功“搭档”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一次讥讽。“问题孩子”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获得另外的人生成功。金龙的高考梦不经意当中在朱琴身上获得了实现,这是巧合,也是佳缘。

  因此,《青果》中金龙为朱琴家教的实践和结果,蕴含着作者本人对于教育制度的一种诘问,也潜意识地抒发了作者当年高考失落的郁愤和心犹不甘。高考失落使作者不得不走向充满坎坷辛苦的另一条道路,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另类的成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个严肃的作家关切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问题必须成为一种自觉。在文学作品中对当下有缺陷的教育培养机制提出诘问是正当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在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之后,他的这一声质疑引起了政府和普通教育工作者广泛的深思,人们冠以“钱学森之问”,纷纷探讨破解之道。《青果》中金龙为朱琴做家教的篇幅虽然不是很大,但表现的主题却是直面而深刻的。

  新浪读书:宝根最终的意外逝去,让小说戛然而止,每一位读者的心都被揪了起来,宝根的死掉有何种意味?

  顾坚:宝根之死说明了成长的代价,成功过程中的残酷和意外。这也是生活现实当中的自然而然。但《青果》中把“宝根之死”摆在结尾,戛然而止,显然是别有深意的。生活本身不可能永远如乡村牧歌般的浪漫,它更有其冷峻和严酷的一面。沈阳作家李保平认为:“小说结尾并不因为死亡事件而走向对人生的虚无,而是肯定了生活在继续,新的爱情在生长,试图将世俗的生死过度到形而上的哲思玄想。”他的说法是对的。

标签: 作家 顾坚 元红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