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连日来雨雪不断,寒气袭人,但市凤城河风景区的望海楼上却透着一股暖意。应市政府邀请,朱天曙伉俪作品展今天开始在此举行。
从一名农村娃到清华大学首位书法艺术博士后、中国书法“70后”代表人物,从板桥故里的年轻学子到被誉为 “他日当与清代扬州先贤相比肩”,朱天曙走过怎样的求艺道路?昨天,本报记者和他进行了近距离交流。
“家乡给了我无尽的启迪”
今年35岁的朱天曙老家在兴化市大营镇董庄村,这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小桥流水,文风昌盛。小时候,每逢清明,朱天曙就和当地人一起,拜谒离家不远的施耐庵陵园。施耐庵、郑板桥等先贤,成为他少年时代最钦佩的人物。
而崇尚读书的家风对朱天曙更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祖父常常白天外出干活,晚上挑灯夜读。父亲读书不多,但交游广泛,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我的作品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家乡的影子,但家乡的学术传统、艺术传统,却给我创作和研究许多启迪。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家乡文化的凝重和水乡环境的飘逸。”朱天曙说。
朱天曙告诉记者,学术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乡文化的滋养。而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即兴的,是长期艺术实践的迸发,家乡飘逸灵动的自然环境养成了自己南方文人的艺术气质,并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