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拎水

2013-05-27 19:20:00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刘金祥
点击:
导读:又是一个无风的夜,这对村庄上的乡亲们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因为河水会更清澈些。
 
  又是一个无风的夜,这对村庄上的乡亲们来说,他们会更喜欢,因为河水会更清澈些。
  刘大伯,你早,拎水啊!
  你早,你也拎水啊!人们都这样相互招呼着。
  水乡的夏天,天亮得早,庄上人们已早早起来,码头上、巷口里人们来来往往,要做的第一件事,几乎都集中到一个吃水码头,做着同一件事——拎水。
  你看,年纪轻的有的一手一只,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又很快完成了把水缸拎满的任务,而年纪大的手中提着一只提亮,他们还要带着脏衣物先放在码头边浸泡,早饭后再来洗。
其实,像这样的情景与相互问候,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庄上人们相互间问候了多少代,有了多少年,唯一能说得清楚的就是这水码头了。
  吃水还要拎水?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怎么也不会相信。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哗哗”地从管道里流出来,要多少有多少,什么清晨晚上的,随时需要,随时打开,方便得很呢!
  就是人们天天拎水的这条河,水质有两种情况会受到“污染”,一种是夏季雷暴雨天气,从庄上巷口里、农田里淌进河里的水会把水弄浑浊弄脏。另一种是,既然水码头是用来淘米、洗菜的,总会有人将米、菜不注意掉进水里,这就引来了鱼虾,也同时会引来鸭子,庄上人家养的鸭子就喜欢在水码头四周淘食吃,而平日里水总是清澈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赶在清晨拎水?这个问题农村人都回答得出来。白天像罱泥等水上作业会不同程度地把水搅浑,影响水质,到了晚上,人们收工了,鸭子也回家了,水沉淀了一夜,到了清晨,水碧清的,农民都是直接饮用的。我与庄上人一样,小时候不知喝过这河里的多少“生水”,哪怕就是冬季,肚子也从没有因喝了这“生”河水疼过,想想那时家乡这条河里的水真不比如今的农夫山泉差。
  当年拎水的唯一用具是木质提亮。提亮由箍桶匠用杉木箍成,有大的有小的,但一般在二三十斤。因整天基本与水打交道,木质遇到水就会膨胀,所以,提亮一般不会漏水,基本不需每年用桐油去油。
  按照各家人口多少,储水的水缸也有大小。集体和开磨坊的人家也是这样,因为需水量大,储水的缸需更大,这种缸在家乡叫做“沙缸”。“沙缸”的口径、深度、容积都远超过农民家庭用的水缸,因为缸体高大,这些缸一般都要将其下半截按在泥土中,以方便拎水和用水。
  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不管人口多与少,水缸都不会过大,一般掌握够吃一天、最多两天就行。农民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水放在家里时间长了就不“新鲜”,于是,有的鳏寡孤独和老人因为用水少,干脆就不用水缸,早晨下河边拎一提亮水,一直用到晚上,第二天起早再拎,图的就是吃个新鲜。
  生产在发展,家乡包括农具也在改造,像拎水的提亮也在改革的行列。七十年代后期,家乡农民将木质提亮改成了“铅皮”的,从过去的上口大、底口小,改成了上口与底口一样大小的圆柱体,拎水的手柄是一根粗钢丝做的,硬度极强,承受上百斤不会变形,中间加了一块粗粗的木质的东西,很养手。这一改革,让箍桶匠的生意少了,“敲白铁皮的”随之红火了一段时间。
  “改革仍在推进”。随着塑料制品的推广使用,农民使用的包括农具、家中用的日用品有不少改成了塑料制品,拎水的提亮也是,轻便、实用、不用桐油。
  如今在家乡木质提亮虽有,但很少,主要在一些年岁大的老人家中,而且人们已不再用它来拎水,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提亮”,什么叫“拎水”,什么是水缸。
标签: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yxg]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