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农耕笔记:铲 墒

2013-05-16 20:43:42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刘金祥
点击:
导读:  下晚收工回家,刘大伯看看儿子的手,不忍心地将其贴在自己的脸上,又轻声问道:小狗子,疼吗?不疼,小狗子答道。
  下晚收工回家,刘大伯看看儿子的手,不忍心地将其贴在自己的脸上,又轻声问道:“小狗子,疼吗?”
“不疼”,小狗子答道。
  真的不疼?不可能,这手上都起了泡,泡一破那滋味真的够难受的。
小狗子手上怎么会起泡的,铲墒引起的。
  小狗子刚刚过了17岁生日,他跟在大人后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他不想做什么大工,生产队也不会安排他做,他家里人口多,也就是想为家里多挣点工分。
  铲墒是在墒沟挖好的基础上进行的。挖墒有在稻坂子田耕翻后进行的,也有耕翻前挖的,或耕翻破土后,或麦子播种后,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墒挖了以后都必须要铲墒,不铲墒等于没有挖墒,何况,铲得不好还要扣除工分呢。
  挖墒的一身汗,铲墒的也如此,不管老手新手。
  挖墒的手上起泡,铲墒的也如此,只有新手会这样。
  铲墒就像城市里埋下水道一样,先要挖开,然后将里面的碎土要铲清,才能不影响管道的铺设。墒沟是麦田用来排水或窨水的,墒挖了之后,必须铲清挖墒时掉在沟里的泥土,不然墒沟里的泥土就会挡住水的正常流动,“一尺不通,万丈无用”,何况整个墒沟里都是大大小小的、一块一块的泥土。
  从早上下田到晚上收工,小狗子中午饭都不成回家吃,还是妈妈拿了半头盆山芋粥和半小碗咸菜到田头让他吃的。毕竟年龄还小,手皮子嫩,第一天下田铲墒巴掌心里磨出了几个“泡”。可在农村做农活,磨几个泡又算得了什么?
  铲墒看似个轻巧农活,但做过的人才知道,这农活不好做。如果跟在会挖墒的人后面也许还好些,跟在一个不会挖墒的那就倒霉了。会挖墒的能将80%以上的泥土移离墒沟,再用大锹回头来“拾”一下断土,而不会挖墒的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弯。弯,不仅墒沟难看,影响水流,对于铲墒来说会经常捣到墒沟的两侧。二是深浅不一。铲墒的目的是要使墒沟从这头到那头基本水平,如果遇到深浅不一,铲一条墒不仅要花几条墒的工夫,而且那凸出的要铲墒的人将其铲掉,靠双手平铲,这难度远大于挖墒。三是断土太多。碎土多必然带来工作量与劳动强度的增大。
“鸭墒锹”是家乡的叫法,由于它主要用于铲墒,所以又叫“铲墒锹”。
  铲墒锹不大,纯铁质的,是铁匠专门打的,长22厘米的样子,呈小半弧形,弧形上口直径11厘米左右,一头留有圆形口,用于挣一根竹质或木质的柄,柄有粗细,只要手好抓、不涨手就行。
 这个农具结构简单,价格也不高,六七十年代一把锹也就块吧两块钱,所以,农民每个家里都有两三把。
要这么多干吗?自有不求人。不是跟人家借人家不肯,而是自己有了做农活就方便,不仅这铲墒的锹是这样,农民要使用的农具都是这样,自己花钱购买,用坏了需要换还得自己花钱买,故有的农具使用时间很长,用得细作的人家说不定能“传代”。
这与机关办公是完全不同的,机关里办公什么文具、纸张、笔记本、电脑等等,都是单位配备的,更新较快,而“传代”的往往很少。
铲墒不仅仅是挖墒时必须要做的农活,冬季农民也“冬闲”不闲。冬天下雨,再经过风冻,麦田墒沟里容易流积不少泥土,趁着好天气,农民们便会扛着“鸭墒锹”到麦田里铲墒,既理了墒,又将冻疏的泥土铲后布到麦子上壅根,一举两得。
冬天铲墒属于“休闲”活,一个人一天能铲十多条乃至二十多条,但人不会很累,工分也不会很多。
标签: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yxg]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