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李鱓名字号考辨(上)

2013-05-12 21:28:24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张培元
点击:
导读:清代著名书画家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又字宗杨,号复堂,又号懊道人等,与邑人郑板桥同为“扬州八怪”之翘楚。
 
  杨震,字伯起,人称“关西夫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他鉴于高祖杨敞、曾祖杨恽因参与政治而屡遭挫折的教训,决心远离仕途,遂离开家乡设立塾馆以教书为职业。当时朝廷通过由下而上的“举孝廉”办法征聘人才,州郡聘请杨震出仕,但杨震不予理会,一直到五十岁还未出来做官。有一天,杨震正在给弟子们上课,忽然有一只鹳雀嘴中衔着三条鳝鱼,放在讲坛上飞走了。学生们觉得好奇。有位学生说出其中奥秘:“这是让先生出来当官的象征。古人常把鳝鱼比作朝中的公卿,三条鳝鱼就代表三公。”杨震也觉得天意不可违,遂改变初衷,出来为官。后来,杨震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以后,人们就称讲堂为“鱣堂”、“鱣庭”(《续后汉书》中将“鱣”写作“鱓”),并把这段故事概括为联语“鱣堂集庆,雀馆呈祥”。鱣堂今称“三鱓书堂”,在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南,已辟为名胜,供人游览。
  作为一代清官,杨震清白自守,他拒贿的“四知”佳话流传千古。杨震任荆州(今湖北荆州市)刺史时,向朝廷举荐当地名士王密。后王密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县令。杨震由荆州刺史升任东莱郡(今山东掖县)太守时途径昌邑,王密夜里怀揣十金给杨震,报答知遇之恩,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收。
  由上可知,李鱓的名、字以杨震典故取定,其含意在于以先贤杨震为楷模,效法其廉洁奉公的风范。重要的是,在事实上,李鱓任职山东临淄和滕县期间确实清廉自守,名副其实,成为有口皆碑的清官。正因为李鱓生前“为政清简”,为当地百姓景仰,所以至今“士民怀之”。
标签: 李鱓 考辨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yxg]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