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潘兆奎——郑燮、李鱓的代笔人

2013-05-11 20:32:14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武维春
点击:
导读:古代书画家的传世作品中,有些并非本人所作,而是出于别人的代笔。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书画家因为应酬多,主动请合适的作者为自己代笔,以偿雅债。一种是有些人出于经济目的,用自己的书画冒名顶替名家之作,即人们所称的作伪。

 
  古代书画家的传世作品中,有些并非本人所作,而是出于别人的代笔。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书画家因为应酬多,主动请合适的作者为自己代笔,以偿雅债。一种是有些人出于经济目的,用自己的书画冒名顶替名家之作,即人们所称的作伪。
  郑燮、李鱓是扬州八怪的中坚人物,他们绘画的需求量大,学他们绘画的人也多。当今的学者对两位的代笔人以及作伪者都有专门研究,但仍有遗漏,最近我读姜凤喈的《丛谈偶录》发现泰州有一位为郑燮、李鱓所认可的绘画高手,这就是潘兆奎。潘是普通的儒生,长于书画,但并不为人所认知。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十八年(1753),郑燮、李鱓到泰州来卖画,无意中看到了潘的画,大为惊讶,感叹民间竟有如此好手。其时要郑、李画的人多,他们忙不过来,于是就请潘氏代笔。一般情况下,潘兆奎先画兰竹的半成品,然后板桥当着买画人的面再加几笔,或者亲笔题诗,买方往往满意而去。
  起初潘兆奎的画艺不够全面,如他不善画墨牡丹,李鱓亲自指导,潘氏很快掌握技艺。李鱓对别人说:“若论诗文,兆奎不及板桥;若论兰竹,兆奎作品可单独行世。”他还谦虚地说自己的字是欺人之谈,而兆奎的字得米芾真传。“有这样的好笔墨,自己的妻儿还要忍受饥寒,不公道呀!”目睹兆奎的贫困,李鱓顿生怜惜之心。而在兆奎看来,郑、李是大手笔,世人图名要他们的画,真能识得两位之才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三人成了朋友,李鱓请兆奎画牡丹、芍药、梅桃、折枝;郑燮请他画巨竹。他作为代笔,从来不计较润笔多少,两位名画家也很敬重兆奎。可惜天不假年,三年后的1756年,泰州发生疫情,死者甚多,兆奎也染疾而逝。乾隆年间名士姜凤喈回忆自己家中用的一张纱灯为兆奎所画,当年他的父亲流着眼泪说:“这灯是兆奎亲手所画,孩子你要记住,不要以为泰州没有高人呀。”
  关于潘兆奎代笔的这段事实,《郑板桥年谱》、《李鱓年谱》都没有记载,因此《丛谈偶录》的记录十分珍贵。乾隆十七年(1752),板桥(1693-1765)在山东潍县任上,其间可能回乡卖画。次年他丢官回乡,到扬州、泰州卖  画,并写了“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郑在泰州卖画时是60岁。这两年也正是李鱓(1686-1762)回乡的时间,李主要在扬州、泰州、南通卖画,其时他是67岁。兆奎为两位名家代笔,正是两位画家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可谓“力足手横”,能为两位代笔并得高度认可,绝非凡庸之辈。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墨迹难存,我从未看过一幅潘兆奎的真迹,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但因为有姜凤喈的记述,我们知道家乡曾经出过这样一位优秀画家,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yxg]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