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小说家施耐庵

2012-12-05 23:39:48
来源:中国泰州
点击:
导读:在老百姓心中,施耐庵是一个上通天文、下识地理、文有文墨、武有武功、无所不知的类似诸葛亮的神话式的人物。他总是站在贫苦人民一边,不畏强暴,替人们打抱不平,惩治贪官恶霸。

\
由艺术学院捐献的施耐庵塑像。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施耐庵故居

  就在鲁迅先生说了施耐庵大约是“托名”之后四年,有个叫胡瑞亭的先生192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新闻报·快活林》发表文章,大意说,史载施耐庵是元代钱塘人,这年春天,他奉公到东台县白驹镇和施家桥调查户口,看到施家宗祠里供着的一位祖先,名叫施耐庵,心中奇怪,仔细一问,人们说《水浒》就是他们的这个祖先写的,并且拿来《耐庵小史》与残缺不全的《施耐庵墓志》(王道生撰)作为证明。今天抄来发表,好让爱好《水浒》的人们共同研究。残存文字如下:

  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可以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夜间炧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仅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按:即《水浒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所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室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柩南去,与余留连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国家多事,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元乱大作,小人当道之时。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达;闭户著书,以延岁月。先生之立志可谓纯洁矣。……

  《施耐庵墓志》反映的情况在后来相继出土的文物中基本上得到了证实。

  1982年,经江苏社科院确认的出土砖刻《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写道:

  施公讳□,字廷佐,□□□□□□。高祖元德于大元□□生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或繁体“苏”字),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或“遂”)白驹。生祖以谦,以谦生父……

  又有《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写道: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彦端,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持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

  有了以上史料作基础,再结合其它方面有关情况,我们可以约略寻得施耐庵人生的模糊踪迹了。

  施耐庵,名子安,字彦端,又字耐庵,元末明初人,大约于元元贞二年(1296)生于兴化,约于明洪武三年(1370)卒于淮安。

  泰州从汉代就“煮海为盐”,盐业发达,特别是唐宋以来,更为繁荣,成为江淮一带有名的盐粮集散地。水乡兴化,东临黄海,施耐庵生活的白驹附近就是著名的盐场。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施耐庵的父亲靠船运送海盐为生,收入颇丰,有余力供应儿子读书。施耐庵年少聪颖,又勤奋好学,十九岁就考中秀才,二十九岁又考中举人,随后,他曾到大都赴会试不第,就投奔国子监司业刘本善,被推荐出任山东郓城训导,在梁山英雄传说的招引下,他曾到梁山水泊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梁山英雄聚啸山林的冲天豪气。元至顺二年(1331),大约三十五岁这一年,施耐庵与后来声名赫赫的刘伯温一起同榜得中进士。

  施耐庵考中进士以后,曾在钱塘作官,至于当的什么官,当地的历史并无记载。元朝实行歧视汉人的政策,估计不会是有什么实权的大官。加上元朝末年官场黑暗,吏治腐败,这些都让施耐庵深感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他偏偏又生有一身傲骨,不愿向权贵逢迎拍马,为五斗米折腰,两年后,他就弃官不作,回归故里了。施耐庵准备回迁兴化时,曾诗寄兴化故旧顾逖曰: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山阳好住家。愿辟草菜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顾逖答曰: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是想回家乡寻找避世的“桃花源”的。其实,此时的施耐庵心中远不会如此的惬意和轻松。那个为施耐庵写过墓志铭的王道生是理解施耐庵的,他说:“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这句话很让人感动,道出了弃官归里后施耐庵满腔的不平和悲凉。英雄身陷困厄,志不得酬,往往恰如项羽“霸王别姬”弹剑悲歌。读书人则不同,他们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之时,常常如蒲松龄著《聊斋》,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泻胸中的块垒。施耐庵没有像蒲松龄那样去访仙问狐,他把自己满腔的抑郁不平、苍凉豪气,连同整个生命一起,托付给了“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水浒英雄们。

  元末农民起义打破了施耐庵平静的著述生活。元至正十二年(1352),施耐庵的小同乡张士诚在泰州白驹场起兵反元,不久攻下兴化、泰州、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与施耐庵是表兄弟,臂力过人,慷慨豪爽,曾徒手打死猛虎,闻名乡里。他向张士诚举荐施耐庵,张士诚求才心切,便登门拜访,劝他辅佐自己。施耐庵对张士诚敬佩之余,虑及他缺乏远虑,又用人不当,自忖与他们难以相容,就婉言推辞,张士诚终于不悦而去。此后,施耐庵为躲避战乱,曾流播江南一带,在常熟、江阴等地乡下设塾坐馆,课徒之余,继续写作《江湖豪客传》。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以后,施耐庵再次回到了家乡兴化,不久又迁居白驹,在那里定居下来。

  白驹与张士诚的家乡草堰场很近,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对这里控制得格外严厉。施耐庵为了能安心著述,安顿好家小之后,就来到了淮安,隐居在一个朋友家中,专心创作,完成了《江湖豪客传》和其它的著作。《江湖豪客传》写成后,施耐庵感到书名不够含蓄,想到书中故事多与水有关,就改名《水浒传》。成书后,很快被传抄到社会上去。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登基不久的朱元璋看到这本歌颂起义英雄的书,很不高兴,对手下说:“此倡乱之书也。是人心中定有逆谋,不除之遗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施耐庵在牢中关了一年多,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了很大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艰难了。

\
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的施耐庵墓,墓后是一片茂密的丛林。 摄影:兴化众声 一言

  洪武三年(1370),已经75岁的耐庵老人病逝于淮安,后由其族孙述元扶柩归里,葬于今天兴化的施家桥。施耐庵墓在施家桥的东首之南,南边临水,中有一墩,名分水岭,即所谓“狮子地”,有狮子盘绣球之说,“狮”与“施”谐音,并委托淮安人王道生写了墓志,一代小说大家终于可以永远安息在家乡的土地上。


标签: 小说家 施耐庵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