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老行当:糖坊

2013-05-16 22:45:19
来源:泰州晚报     作者:颜国强
点击:
导读:  糖坊,顾名思义就是做糖的作坊。千年古镇沙沟旧时有四爿糖坊,东同发和西同发糖坊的业主分别是赖自祥和姜泽民,他俩为同母异父两兄弟。镇中是姜四茂糖坊,位于西石梁溪南河边的是赵顺兴糖坊。  过去民间有...

 
  糖坊,顾名思义就是做糖的作坊。千年古镇沙沟旧时有四爿糖坊,“东同发”和“西同发”糖坊的业主分别是赖自祥和姜泽民,他俩为同母异父两兄弟。镇中是“姜四茂”糖坊,位于西石梁溪南河边的是“赵顺兴”糖坊。
  过去民间有种说法“冷的是染坊,热的是糖坊,不冷不热是油坊”。通常,糖坊内要安一口2尺8的大锅,上为木蒸笼,用于蒸米饭。紧邻大锅的是一口小些的锅,主要烧热水。小锅旁边是供发酵米浆酿化成糖的容器,俗称糖鼓。鼓实际是口大砂缸,缸底处打了个眼子,伸出一个嘴子出来以供出糖浆液。缸底下挖一大坑,坑内放一空而净的缸,两缸底口对齐,用于储入糖鼓里流出的米糖浆。鼓外面垒一火炕,大锅锅底不断添火,锅内添水加温。别说大锅、小锅,连糖鼓也是热的。屋内的热气,使糖坊保持了较高的温度,以利酿化制糖。
  糖坊用大麦芽来做引子,先将大麦浸泡后,每天浇一遍水,以促其出芽,芽长到三四厘米长,称为“顶水芽”,就不 让其再长,而需将麦芽磨碎待用。按照300斤碎米,30斤麦芽的比例准备制糖。
做糖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如米粒整齐还要上磨将其磨成碎米状,然后加水上蒸笼蒸煮。米一定要蒸熟,如果没有熟,还要适量加开水继续蒸,要把米蒸得像饭一样熟才算标准。因为不熟的米,麦芽下去不能将米克化成糖,而且出糖率也会大打折扣。
  熟饭从蒸子里打出来,要迅速趁热将磨碎的麦芽按比例加进去搅拌。每当到了这个环节是糖坊师傅们最忙碌的时 刻,拌料的拌料,加料的加料,添水的添水。拌料要求手脚要快,夏天温度高还好些,冬天气温低,稍有怠慢,混合料受凉就不能出糖,行语称“酸缸”。拌匀的料要迅速下鼓,叫做“蹲缸”。待缸内料加满后,要用开水上足水分,然后在缸口用盖盖好,再用棉被捂严实,称为“发缸”。约需5个小时后,麦芽克米,米饭粒全变成空壳浮到水面,表示发缸完毕。这时拔掉缸下漏头嘴上的木塞,缸内乳白色的米糖糊汤不停地流入坑内的储液缸。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熬糖料了。把米糖水倒入大铁锅,加旺火,不停地反复搅动,待水分蒸发掉,熬成的厚液就是糖料。熬糖料很有讲究,稀了不行,焦了更不行。熬糖师傅全凭一根挑糖木棍和一双眼睛看色。旧时的糖坊内熬糖有好多行话,木棍挑上的糖料液朝下流称为“串珠”,说明太稀,要改用文火再熬。当棍子上的糖液起了粘丝,剩为“苍蝇脚”,等熬到棍子上滴下来的点子像“瓜子片”,就说明糖料达到规定的稠液,则停火将糖料舀入成品缸内。
  旧时糖坊的主要产品是糖料和糖饼。糖料直接卖给酱园做糖色。将糖料再熬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实心糖饼。购买糖饼的客户很多,敲着铜锣,走乡串巷卖斫糖的卖回去,加水熬制,再用两根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糖块拉至银白色,加米土拍打成斫糖饼,就是儿童最喜欢吃的斫糖。做小糖的将糖饼买回去,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熬制使糖料有了骨子,就可以做成芝麻糖、花生糖、薄荷糖、水果糖等产品出售。
  旧时糖坊的生意很好,因为糖料、糖饼市场需求量大,像赵顺兴糖坊,三间大房做作场,用驴拉磨,内设两个灶头,三个糖鼓的规模,一天可以生产900斤糖料。其产品销售四乡八镇,近至秦南、楼王,远至盐城海下诸如射阳、八滩等地。
标签: 老行当 糖坊
分享到:
[责任编辑:xhzsyxg]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