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兴化北南茅山的历史渊源及其变迁

2012-12-05 22:09:22
来源:江苏地方志    作者: 吉 祥
点击:
导读:一、三茅真人与南、北茅山同名的历史缘由南茅山位于江苏的西南部,是江苏省的主要山脉之一,它北起丹徒县华山,经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市),南至高淳县游山,略呈S形走向,南北绵延90多公里,东西宽约10公...
  一、三茅真人与南、北茅山同名的历史缘由

      南茅山位于江苏的西南部,是江苏省的主要山脉之一,它北起丹徒县华山,经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南至高淳县游山,略呈“S”形走向,南北绵延90多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区域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山体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在句容市境东南与金坛市交界处。南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己”字,古名句曲山。以山命名的茅山镇,现隶属于镇江句容市。

      北茅山位于里下河蚌圩南,东南的姜堰、东北的东台、西南的泰州、西北的兴化四市中心。苏北平原的地貌是地势低平、水网众多,历史上虽然称山的地名不少,但大多并不是真正的山。据清《东台县志》、《泰州志》及《东台县茅山志》所载:东台西溪之中洲山、齐山、天妃山,草堰之望海山,刘庄之紫云山,梁垛之土山,安丰之影山,栟茶之泰山,均为前人为避灾观潮垒土而成,泰州之泰山为北宋岳飞抗金时瞭敌情令士卒垒土而成,均非自然生成之山。但是在历代旧志的记载中,北茅山并无垒筑字样,而是扬州蜀岗的支脉。据《扬州府志》载,“甘泉蜀岗,上自凤滁,至六合、仪征,绵延东向,接江都,过泰州,其脉曲而微,引伸至东北,绕茅山往东延伸,直至东台之海汊口也。”又载,“古有斯山,是甘泉蜀岗支脉,首起海陵,尾属斯山,广五六里,长数十余里。”1973年,华东“六普”石油勘探队到北茅山勘察油矿,在北茅山钻井时,下钻离地面不远就是山石,所钻出的石沙均是赭色,茅山油井的负责人证实“茅山是真山,并非人工垒土而成。”但是今天在里下河地区却看不到这座山,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上海潮冲击和雨水冲洗,山土流失;另一方面是苏北海岸线东移后,百姓群起筑圩堤,垦荒种植,削山填水,使北茅山逐渐沦为一片高地。清末袁伯勤撰《东台县茅山志》时,记当时茅山“山之巅其土如石,其色如赭,山之麓其土亦赤,树谷多获,科则赋税倍于他处。如是者广五六里,长数十里,名之曰‘茅山埂’也。”新中国建立后,大规模的农田改造运动加快了茅山埂夷为平地的步伐。十年“文革”期间,北茅山地区大规模挖土填溪,使茅山彻底削平。至此,北茅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其地名却依然长久流传在里下河地区,以茅山命名的茅山镇今日隶属于兴化市。

      关于南茅山的得名,《句容县志》及新编《茅山志》载:西汉年间,陕西成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后人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北茅山的得名,有几种说法,一是新编《兴化市志》所载:“(茅山)镇内原有一土山,相传宋末一高僧仿江南茅山大佛殿修建庙宇,故有苏北小茅山之称。”二是清末《东台县茅山志》所载:“茅山之名,莫知其始,惟府县志载,尝生香茅,故得其名。”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据清乾隆年间礼部郎中任大椿所作《过茅山碑记》载,“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东台县茅山志》也载:“(茅山)古有道观,于宋真宗景德四年……改观为寺,即以真宗年号名之,仍存三茅真君遗像于山巅。”可见,宋代以前直至汉代(茅氏兄弟生活于汉代),北茅山一直与三茅真君及道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得名与三茅真君有关。里下河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称:茅氏三兄弟最初在北茅山修道,筑舍隐居,采药炼丹济世,其时远近居民纷纷拜这三兄弟为师,并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该山为三茅山。后来有一年江南瘟疫流行,句容人来江北请三茅真人前往医治,三茅兄弟至句曲山,采药炼丹散发患者,药到病除,得救者数百人。三茅真人在句曲山仙逝后,百姓感其恩德,将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的三茅山自然叫做北茅山。

      由此可见,南北茅山是三茅兄弟修道的共同原因而得名的,从三茅兄弟足迹所至看,北茅山要早于南茅山。

      二、南道北佛:两座茅山不同的宗教发展之路

      由于三茅真人炼道的关系,南北茅山早期均是修道场所。东晋初,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一些望族移到了江南,为补偿政治权力的失落,这些贵族在南茅山创立了道教上清派,并将茅盈、茅固、茅衷尊为茅山道教祖师,南茅山成为当时南方道教的中心,从而奠定了南茅山道教圣地的地位。唐宋时代,是南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高道辈出,朝廷信崇。唐代,李氏王朝自认是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又因茅山道士王远知佐唐有功,李渊当了皇帝就授王远知为朝散大夫,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曾微服拜访。宋真宗也造了一个“天书”下降“圣祖降灵”的道教神话,模仿唐朝宗祖老子的办法,声称“保生天尊赵玄朗”是赵氏帝王族祖,借神权以固皇权。宋徽宗则自称是救主道君皇帝。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孟后误吞针喉中,茅山道士刘混康为其治愈,名扬朝野。斯时,茅氏道教声名显赫,道士与皇帝直接书信往来,给皇帝、皇后授策,朝廷给茅山道士加封赠号,赐田度人,题词赠宝,敕建宫观,大兴土木,宫观庵院发展到250多处,殿宇5000余间,道士数千人。南宋末年,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并称中国道教三大符篆派。元大德年间,茅山道教归正一派统领,明嘉靖、万历间北方道教全真派传入茅山。清代以后,道教开始衰落,朝廷停止皇室与道教正一派的往来,茅山道教失去了往日的尊崇。尽管如此,茅山所占据的中国道教圣地的地位并未动摇。新中国建立后,茅山道士黎遇航曾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茅山道院于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宫观,省道教协会不是设在省城南京,而是设在茅山道院,这些都是茅山作为道教名山特殊地位的明证。

      北茅山在中古之后则走上了与南茅山不同的宗教发展之路。虽然早期北茅山也是道教场所,但是晋唐之际,由于战争频繁,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在南茅山的道教中心地位形成后,北茅山的道观则显现了衰落之势。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高僧德净禅师挂锡于此,改道观为佛寺,以真宗年号名之为景德禅寺,移三茅真君像至山顶,从此北茅山与南茅山在宗教发展上分道扬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佛教名山。北茅山的佛教发展主要有几个阶段,最初改观为寺时,于山之中心建大雄宝殿,又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广招僧徒来寺修行,远近居民来寺敬香者不绝于途,北茅山于此大兴。明初,景德禅寺曾与朝廷发生关系,洪武年间,人言茅山地形似凤,将出皇娘,传至京城,马皇后闻之哭奏,朱元璋派刘基察看地形而破之,命心腹大臣来山重建大雄宝殿,马皇后命陈妃携重金来山监造,并觅江南精巧艺人塑3尊大佛18尊罗汉及海岛以镇之;永乐年间,有蜀仙训禅师奉旨化游天下,道经北茅山,喜其幽僻古雅,因而挂锡,并上疏礼部议覆,给札一道奉敕改寺名为“景德至化禅寺”,由此地方大兴;正统年间,又奉敕优奖。清初雍正年间,四方檀越延请扬州福缘寺元度禅师来山住持,竭力恢复,阐扬佛教,开设道场,时扬州、泰州、东台来寺修道者百余人,受戒者80余人,受戒人数之多为苏北之最。      

      民国初年,山寺方丈密海兴佛学院,从外地力采大批佛学经典和三宝法器,寺内设置禅堂客舍,以接待十方挂单斋宿之僧众,为学法弘法广开方便之门。佛学院的兴办使北茅山地区佛教呈现一派生机,也培养了大批精通佛教的人才。密海主持山寺期间,对寺内所有楼堂殿阁均鸠工修理,粉刷一新,所有佛像均重新装金,四五年间,茅山古寺庄严瞩目。每年正月至三月,香客云集,除了里下河各县市外,镇江、常州一带亦有不少香客雇船而来,舟楫塞满河道,香客之多堪称苏北里下河地区之最。至抗战爆发前,北茅山景德禅寺成为当时苏北里下河佛教圣地,是时北茅山与镇江金山、焦山、宝华山并称江苏佛教四大名山。在寺院的规模上,北茅山堪列四大名山之首,共有楼台殿阁一丈(旧时寺院建205间者谓之一丈),五进连成一线,并依山势,每进后进高于前进,且左右十厢对称整齐,气势很是壮观。从山前观山,山为寺包,看不到茅山赤土,在山后观山,茅山古木葱茏,林荫蔽日,有千年古树数株,看不出寺宇,因此它兼有金山“寺裹山”和焦山“山包寺”的景观特点。而当时四大名山的其他三山只建有房屋半丈102间半,且没有像北茅山这样五进连成一线的壮观布局。因此,无论从寺院的建筑规模、景观布局还是佛学人才、香火兴盛等,北茅山都有很高的声望。

      三、现代南、北茅山的兴衰与开发比较

      民国以后,宗教生存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南、北茅山共同经历了破坏和衰落过程。抗战时期,南茅山是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中心,北茅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李明扬的抗日根据地中心,“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曾设在北茅山,这种地位使南、北茅山付出了代价。在南茅山,日军侵占烧杀,茅山道观许多殿宇沦为废墟,到1949年解放时,茅山道观从历史上鼎盛时的5000余间殿宇衰落到仅存149间,道职人员仅存38人。在北茅山,1944年为防止敌伪利用茅山险要地形,占景德禅寺居高临下箝制我新四军,景德禅寺山僧自愿献出寺房99间拆毁,中共兴东县委考虑到古寺是苏北里下河佛教圣地和少有的文化宝库,拆寺时保留了建筑工程难度较大的大雄宝殿、山门头殿和念佛堂及部分厢房,拆毁的部分表示待全国统一后再集资修复,恢复原貌。但是,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承诺并未兑现,兴化县政府将山寺建筑长期作为茅山粮库、国营米厂及茅山区政府办公地占用,并且继续拆毁残存建筑;1968年,茅山粮库、米厂造反派破四旧,拆毁大雄宝殿;1973年造反派以为山上藏有财富,又拆毁山顶所建仓库,挖山土填山沟,在两个月内将山削平。至此,景德禅寺建筑及北茅山景观被彻底破坏。南茅山在“文革”中的遭遇也相仿,道院神像被砸,文物被抄,经书被焚,道士下放,道观断垣残壁,地荒观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南、北茅山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在南茅山,1983年茅山道院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宫观后,1993年隶属于金坛的乾元观道场也对外开放。宗教活动的恢复带动了南茅山风景旅游业的发展。1986年,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茅山风景名胜区,地处茅山交界的句容和金坛两县()围绕着茅山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发展茅山旅游业作为龙头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先后修复了九霄万福宫、乾元观等许多景点,新建了仙人洞、太上老君露天神像、道祖广场、玉华门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一批新景点,重建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发建设了金牛洞公园、旅游休闲中心、沙滩浴场、人工狩猎场及金牛岭至大茅峰索道、茅芦山庄、南海山庄,新建和拓宽了风景区的旅游专线,茅山旅游又带动了句容、金坛两市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茅山道教活动的恢复,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北茅山则错过了与南茅山类似的发展机遇。1986年春,省政府指定兴化县城乡各恢复古寺一所,其中乡区指定恢复历史悠久的茅山景德禅寺。时兴化县城建局派员到北茅山了解寺址情况,占据禅寺旧址的茅山粮库因尚存粮食,茅山河西粮库又未全部建成,不便让出,故未批准恢复景德禅寺。这一决定错失了北茅山通过恢复宗教活动而寻求地方发展的绝好良机,以致造成南北茅山今日发展面貌不可同日而语的格局。

       在战争环境和十年浩劫中,象北茅山这样的历史景观遭到彻底破坏的例证并不在少数,但重建这些景观并非没有可能。如南京的鸡鸣寺在1982年时同样是一片废墟,但经过该寺宗诚老师太的努力,今日不仅恢复而且较之旧观更为光大,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重要宗教场所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借鉴南茅山定位于道教圣地、抗日革命圣地和风景名胜旅游胜地进行开发的情形,北茅山未来的开发同样存在着一些有利条件:

       首先,恢复北茅山的佛教圣地地位是有可能的。景德禅寺在里下河地区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恢复该寺易为百姓接受,而且抗战后期中共兴东县委在拆寺时曾承诺待全国统一后再集资修复,新中国建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一承诺应当兑现。此外,民国期间密海主持佛学院期间,培养了一批佛学人才,这批弟子中如苇舫曾任镇江金山寺、江西庐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慈舟担任镇江金山寺方丈,镇江寺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徒孙大云曾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现为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教师;弟子有诚为常熟市兴福寺方丈和杭州灵隐寺方丈;苇宗曾任秦州光孝寺方丈等,依靠这些在佛教界有影响的人士,广泛募集资金重建景德禅寺是完全可能的,这方面并不需要政府的投入。

      其次,北茅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除佛教文化外,因三茅真人与茅山的关系,过去一直保存着三茅真君殿。北宋时资政殿学士郑富弼曾在景德禅寺读书堂读书并留有文章,西江派诗人韩驹亦曾寓此有题读书堂壁诗二首,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时曾与侍制滕宗琼来读书堂研议治海筑堤事,后山僧将郑富弼、胡沟瑗、周孟阳、范仲淹、滕宗琼称为五贤,改读书堂为五贤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微服私访,驻跸寺内藏经楼,赋诗一首,诗中称北茅山为“陆上蓬莱”,又避雨雨华庵,御书“雨华庵”石额在抗战中才不知去向。清末,因参与康梁变法失败,暂避茅山地之翰林编修夏寅官为茅山古寺作下许多楹联。抗战期间,茅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李明扬“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驻地。北茅山至今尚存的历史遗迹有唐井、“景德禅寺”石额、《过茅山碑记》等碑刻4通以及散存于民间的旧物;文献有清末袁伯勤所撰《东台县茅山志》及今人金立言等所辑《茅山古镇》资料,这些文献对于恢复和展示北茅山的历史文化风貌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与南茅山相比,北茅山的山体景观已无法恢复,但北茅山地处里下河水乡,其周边的水乡风光及风情值得开发。里下河地区和太湖地区是江苏南北对称的两大水网地区,相对于江南水乡而言,里下河水乡风光的开发除了建湖九龙口风景区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北茅山的水乡风光风情开发大有可为。水景的内容可以根据旧茅山的风貌及里下河水乡的特点,请旅游规划部门进行设计,水乡风情的内容则有茅山庙会、里下河会船,以及与江南“吴歌”相对应的《茅山号子》及水乡民歌等。

                                                                   结    

      南北茅山的可比之处在于:两座茅山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起点,这也是它们同名的原因所在,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宗教名山的特色;都曾经受过现代战争与政治运动的浩劫;20世纪80年代后都曾面临共同的发展机遇,南茅山以恢复道教活动带动了整个茅山的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而北茅山至今仍在历史中沉睡,这是它们今日的差距所在。这也给人们带来启示:参照南茅山近2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北茅山的开发应当要提到苏北里下河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一是应该恢复古景德禅寺的宗教活动,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宗教名山的形象资产;二是树立北茅山曾是里下河抗日根据地中心的形象,并开发若干历史文化资源;三是要浓缩里下河水乡风光风情,形成具有特色的苏北水乡旅游的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新编《茅山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兴化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1995年版。

    《茅山古镇》(兴化),金立言等编,1998年内部印行。

    《东台县茅山志》,袁伯勤撰,收载于《茅山古镇》。

分享到:
[责任编辑:]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